中新社太原11月30日电 题:乔家家规是怎样成就晋商传奇的?
——专访山西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山西省晋商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林柏
中新社记者 杨杰英
晋商是中国明清时期最重要的商帮之一。晋商家规家训是家庭伦理精神和商业精神相融合的产物,同时也受到了时代背景和地域特征的影响。乔家家规是怎样成就晋商传奇的?近日,中新社“东西问”专访山西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西省晋商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林柏,对此进行解读。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被誉为“晋商翘楚”的乔家给子孙立下怎样的规矩?
林柏:晋商大族一般都有自己的家规家训,从现有史料看,最典型的就是祁县乔家。乔家作为晋商中的知名家族,历经六代,前后长达200年,形成了体现其家族文化的家规家训,比如要求家庭成员必须做到六不准:“一不准纳妾,二不准虐仆,三不准嫖娼,四不准吸毒,五不准赌博,六不准酗酒”,这些家规相对于当时的社会环境而言十分严格。
乔家的家规家训还体现在当家人或主要成员对儿孙后辈的言传身教中。如乔家始祖乔贵发,经常以自己的经商故事告诫后辈要诚实守信,即便是赚到钱也要勤俭持家,对朋友、生意伙伴要仗义,并立下“善待相与”的家规;乔家第三代当家人乔致庸,严格教育子女,向子女强调经商之道首重信誉,次讲义,不赚欺人昧心钱,再次才是利,不能把利摆在首位,力戒“骄、贪、懒”,并把《朱子格言》作为儿孙启蒙教育必读书。
乔家大院建筑中多处留有家训的印记,乔氏子孙的每个居所均以训教之言命名。可以看出,乔家的家规家训要求子孙后辈在做人做事上恪守勤俭戒奢、诚信重义、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等信条,体现了历代倡导的家长以德治世、以儒治家的风格。
乔家大院建筑中多处留有家训的印记,乔氏子孙的每个居所均以训教之言命名。马志文 摄
中新社记者:乔家家规家训因何形成?
林柏:家规、家训及由之形成的家风是一个家族的传统,通常是在家长或主要成员的影响下,历经岁月的洗礼逐渐凝练、补充,自然沉淀下来的。从现有史料和研究来看,晋商家规家训的形成也经历了一个这样的过程,其中有三个方面因素值得一提。
首先是当时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虽已有所发展,但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各个经济单位之间的联系还不紧密,完全依靠市场来组织经济资源进行相互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尚不成熟,此时最为可行的商业活动基本单位仍是家庭。但随着经商活动的开展和家庭人口的增长,规模逐步扩大,单个家庭发展成几个家庭组成的家族,这种按照家庭组织原则构建的超家庭的组织,其稳定和壮大就不能仅由血亲关系和道德伦理来维护,还特别需要有明确的规则加以保障。
此时家族中的男性长辈已积累了很多在外打拼的经验和认知,他们将这些体会和感悟传授或讲述给家族后辈,并转化成家族制度,在早期已有的零星家规、家训基础上,一套更为系统、严整的家规、家训也随即产生。
乔家大院建筑中多处留有家训的印记,乔氏子孙的每个居所均以训教之言命名。马志文 摄
其次,晋商家规、家训,与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关联。众所周知,晋商是信奉儒家文化的,而儒家文化十分推崇“家”及“乡土”观念,个人利益往往服从家族群体利益。在家族中,家族成员的地位也会按照长幼、男女等进行排序,通常男性长辈的地位较高,拥有较大权威,其中会有一人成为家族内部最高管理者,也叫家长。他在家族内部拥有较大权力,并会为了保持家族秩序,确保兴旺发达,组织制定一系列规范家族成员行为和相互关系的规则,这些规则也即家规、家训。
第三,应看到,乔家家规家训,是在其商贸活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是服务于经商的。晋商绝大多数是以家族式企业为依托和载体开展商业活动,其商、票号内部的重要成员,如财东、管理者,多来自晋商家族,他们的素质直接影响着自家商业的经营状况和生意兴隆与否,所以通过制定家规家训,家族子弟的骄横与任性、败家行为就在制度上得到了抑制。
游客在乔家大院阅读乔家家规家训。马志文 摄
中新社记者:家规家训的制定为晋商发展奠定了怎样的基础?
林柏:晋商家规家训是晋商发展得以延续百年的一个精神基础。家规家训不仅是对家族成员的一种规范和约束,也是家族成员共同观念和心理认同的一种体现,属于家族制度的一个方面。晋商家族与一般的家族和宗族不同,它似乎介于二者之间,这主要表现在其家规家训与其要发展的商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在血亲关系、家族伦理的基础上将家族资源、成员整合、团结在一起,助推家族事业发展,这就显得十分入世、务实。
可以看出,晋商家规家训在育人与资源整合上为晋商家族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帮助,也成为影响家族兴衰的关键因素。
游客游览乔家大院。张云 摄
中新社记者:晋商家规家训与近代西方商人家族家规有何异同?
林柏:近代西方商人家族和晋商家规家训有相似之处,包括,都重视教育,要求家族成员要有良好的个人品质,重视家族成员之间以及家族成员与企业、社会之间的关系等等。例如,美国最富有家族之一的洛克菲勒家族,特别强调节俭、勤勉和宗教信仰;沃尔玛创始人的家族——沃尔顿家族,其家规家训重视对顾客的承诺、勤俭和创新,务实的经营理念和对社区的贡献。晋商家族和西方商人家族的这些规定和原则,在促进家族团结、获得良好外部关系等方面都发挥着一定作用。
游客游览乔家大院。张云 摄
同时,两者不同之处也很显著。晋商家规家训产生于中国封建社会,带有浓厚的儒家思想色彩,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主流伦理道德观和商业实践,而近代西方商人家族的家规多形成于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崛起时期,反映出资本主义初期发展阶段对个人主义、竞争和效率等的强调。不少近代西方商人家族的家规,十分侧重于商业战略、资产管理、继承规划以及个人与企业之间的关系等,多是围绕提高市场竞争力而制定。例如,罗斯柴尔德家族特别注重对财务严格管理,要求严格保守家族秘密,通过家族合作和利用家族内部的紧密金融网络来建立其财富。
游客在乔家大院阅读乔家家规家训。马志文 摄
中新社记者:以乔家为例的晋商家规家训文化,有何历史价值?晋商家规家训对当今社会有何影响?
林柏:一般而言,家规家训的历史价值在于,它能够提升每个家庭成员的道德素养,继而实现家族事业发展,而家庭(族)是国家和社会存在与发展的载体和基本单位,每个家族的和睦相处、良好发展带来的是国家的安定团结,这就是“家国同构”的传统社会下,家规家训在“人—家—国—天下”这个有序链条下所体现的历史价值和功用,即实现传统知识分子孜孜以求的价值追求——“修齐治平”的一个有力工具。
游客游览乔家大院。张云 摄
晋商家规家训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在民间的扩展和落地也起到了积极的历史性作用。这主要是指晋商通过家规家训将孝悌和合、诚信义利、艰苦创业等传统文化的思想精神灌输到家族子弟,从而在家族层面构建了适应世俗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并通过家族的繁衍生息实现了文化的薪火相传。
同时,晋商家规家训虽然产生于封建社会,但继承和发扬其中的精华部分,对于在当下增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林柏,山西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西省晋商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从事当代中国经济史方面的研究,在《清华大学学报》《中国经济史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史学月刊》《江汉论坛》《人民日报》等报刊发表论文和文章20余篇,出版专著2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社科项目、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十余项。
中新网11月30日电(郎朗 王昊 赵一凡 王珊珊 张曦 任思雨 范丰辉)雪停了。
11月的结尾,美国康涅狄格州落下的最后一片雪花,来自一场告别——基辛格走了。
11张照片,11次提到“China”,官方网站一封长长的声明,替亨利·基辛格向这个世界最后挥了挥手。
在他去世的消息下方,有人评论“开启历史的人被写进历史书,但最终也难免成为历史”。基辛格的人生种种不难在各类书册中寻到,但在铅墨纸张之外,总有一些过往值得我们影印在心里,思索与怀念。
7月,钓鱼台国宾馆5号楼的一张长方形餐台上,展开了一幅鲜花铺就、有山有水的卷轴,和窗外盛夏的郁郁葱葱相得益彰。
老寿星、仙鹤、金鱼、如意造型的糖艺作品围绕在画卷周围,餐巾布上的小扣是寓意福禄的木雕小葫芦;餐台的一端摆着“百寿桃”蛋糕,9个小寿桃围绕着一个里面包裹着90个寿桃的大寿桃……种种细节都在表达对一位百岁人瑞的祝福和敬意。
图为今年7月基辛格访华时午宴上的寿桃。来源:央视新闻截图
作为这场宴会的主角之一,基辛格刚在两个月前度过自己的100岁生日。
他或许会对午宴的菜单感到熟悉,北京烤鸭、西湖醋鱼、两吃大虾……而他第一次在中国尝到这些滋味,还是52年前的7月。
1971年7月9日的凌晨4点,天还未亮,戴着大檐帽和墨镜的基辛格借口“肚子疼需要休息”摆脱了媒体,从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的国家宾馆低调出发,乘坐着波音707,开始执行一周后登上世界新闻头版、代号为“波罗一号”的绝密行程。
历史永远记住了这一天。
翻越喜马拉雅山,经过4小时45分、2400英里的飞行,当飞机按预定时间抵达北京南苑机场时,他和同行人员抑制不住兴奋地鼓掌。
“车窗被遮起来,我从窗帘后面向外探望,看到旁边的街道宽阔整洁,除自行车外,车辆稀少。”这是他对北京的第一个记忆。
要出席午宴时,基辛格才发现,自己专门为这次会晤精心准备的白衬衫忘记带了——他知道和中国领导人历史性会晤的照片肯定会传遍世界,所以精心准备了两件干净衬衫,还放在了单独的包里。因为紧张匆忙,这个包丢在了巴基斯坦。
随同人员说,基辛格那个时候真的很生气,只好向约翰·霍尔德里奇借了几件白衬衫,出身于西点军校的霍尔德里奇身材高大,比他小很多的基辛格穿起来很不合身,“走起路来像是一只没有脖子的企鹅。”
基辛格在北京的行程只有48小时,他同时任总理周恩来会谈用了17个小时,每天会谈7至10小时。
图为1971年周恩来总理与基辛格会晤。来源:《论中国》
第一次会晤是在抵京当天下午3时举行,收到通知时,基辛格感到很惊喜和突然。他们没想到抵京才两个小时就安排会晤,更没有想到的是,周总理竟然亲自到他们住地——钓鱼台国宾馆5号楼见面。
基辛格等提前15分钟就在楼下过道等候。当周总理按时到达5号楼时,基辛格即迎上前去,与周总理热烈握手。
“这真是莫大的礼遇……我这个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头衔相当于副部长,比周总理低了3级。”
第一次会议刚开始时,基辛格没有办法让自己放松下来,整个人在会议中表现得非常拘谨,日后提起这次会面,他还记得和周总理面对面地在一张铺着绿色呢面的桌子旁坐下,周总理面前只有两张纸,而自己面前有一大叠文件夹。
他拿起自己准备好的资料就开始读:“l am very much honour to be here today in the mysterious land......”周总理打断基辛格的话,微笑着说:“基辛格博士,你会很快地了解到这里并不神秘,熟悉了就不神秘了。”听完周总理的话,基辛格合上了文件夹。
“交谈嘛,何必照着稿子念呢?我们可以更自由放松地交换意见。”周总理说。
“周恩来是我在60年来的公职生涯中遇到的最有魅力的人。他个子不高,风度翩翩,目光炯炯,表情丰富。”有人读完基辛格的回忆录形容,他就像是周总理的一个“迷弟”,频频提及在对方身上感受到的“光明和温暖”。
48小时行程的最后一次会谈超过了预定时间,从上午8时一直延续到10时多,工作人员不断往会议室送进湿毛巾、咖啡和浓茶。等会议厅大门终于打开的时候,双方人员面带笑容走出来,4天后,按照双方达成的协议,中美双方同时向外界发布了一个震动全世界的公告。
中新社记者 贾国荣 摄" src="//i2.chinanews.com.cn/simg/cmshd/2023/11/30/273dbcc825a94db4990cb340ef3ab33b.jpg" alt="当年基辛格秘密访华后返回美国,尼克松乘车到专机边迎接的照片。中新社记者 贾国荣 摄" />
当年基辛格秘密访华后返回美国,尼克松乘车到专机边迎接的照片。中新社记者 贾国荣 摄
这次秘密行程过后不久,他陪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招待宴会上,出现了北京烤鸭、西湖醋鱼、两吃大虾。
52年前,钓鱼台国宾馆的五孔桥见证了基辛格首次秘密访华;52年后,那幅鲜花铺就、有山有水的卷轴上也有一座五孔桥,和当年的记忆遥相呼应,铭记了基辛格最后一次访华行程。
跨越半个世纪,他依然是中美友谊桥梁。
成为“桥梁”,可能确实有一部分来自政治战略的“无心插柳”,但一定有他向往和平的使命追求。
1923年5月,基辛格出生于德国,母亲保拉·基辛格给他取名“海因茨”。出身犹太家庭的基辛格,在15岁那年为躲避纳粹迫害而远赴美国。他的至少13名近亲,遭到了纳粹的屠杀。
基辛格很少谈论自己的童年,成为美国国务卿后,他曾和父母一同回到出生地,参加授予自己当地公民金奖的典礼。不过,基辛格拒绝了重游儿时故地的一系列活动,“我的那段记忆并不那么美好。”
德国莱比锡广场点燃蜡烛,纪念柏林墙倒塌25周年。基辛格等出席仪式,许多德国民众也手持蜡烛参加纪念活动。
尽管基辛格不愿承认这里给自己留下了永久的伤痛,但从旁观的角度而言,他不轻易信人的行事作风和一直追求秩序的政治理念,都能轻易从中找到原因。
初到美国,基辛格担心自己口音太重,一度不怎么讲话。然而取得成功的野心推动着他拥抱这片陌生的土地——应征入伍踏上二战德国战场、加入哈佛大学学习并留校执教。
在这位战略家看来,“有些人变成神话,不是因为他们知道些什么,甚至也不是因为他们有些什么成就,而是因为他们为自己设定了什么任务。”
1968年的美国总统竞选中,基辛格担任洛克菲勒的外交政策顾问,然而最终尼克松战胜洛克菲勒,并赢得大选。尼克松欣赏基辛格的外交才能,邀请他出任政府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次年1月,基辛格正式开启了自己的“白宫生涯”。
相比于基辛格一生中获得过的其他头衔,“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更为中国人熟悉。
基辛格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出席“中美乒乓外交”三十周年招待会时,为中国青年在乒乓球拍上签名。李刚 摄
在中美关系不断变化的漫长岁月里,大洋彼岸的这些普通人对基辛格一直保持着亲切感。“秘密访华”当然是基辛格政治生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除此之外,他还做出过很多基于美国国家利益的政治动作。
1973年1月,基辛格在巴黎完成结束越南战争的谈判,并因此与越南人黎德寿同获“诺贝尔和平奖”。在当年的盖洛普民意调查中,“最受敬佩的美国人”这一项下,基辛格排在首位,超过九成的人对他“有好感”。
同年9月,时年50岁的基辛格成为美国第54位国务卿。在就职仪式上,很多观礼人员被这段从难民到国务卿的故事感动得热泪盈眶,保拉·基辛格却从头到尾笑容可掬,她大笑着解释:“亨利不许我哭。”
举家逃亡美国那一年,基辛格的名字由“海因茨”改成了“亨利”。在母亲的眼中,不论是35年前跟自己一起来到美国的儿子,还是如今在聚光灯下的儿子,“儿子就是儿子”。
朝野之上、评论声里,基辛格切换过不少身份与形象。但不变的是,他人生里总有一盘棋在那,弈中西,弈古今,求赢一个和平,赢一个未来。
“中国流传最久的棋是围棋,它含有战略包围的意思。”“而国际象棋的目标是全胜,目的是把对手彻底将死。”基辛格在《论中国》中,用棋来比喻中西方战略思想的差异。这本书出版于2011年,基辛格在其中以自己的视角解读中国的过去与将来。
中新社记者 张蔚然 摄" src="//i2.chinanews.com.cn/simg/cmshd/2023/11/30/920bfe21ae5d4020a87db0cb40e84ab7.jpg" alt="基辛格当地时间2015年1月29日在华盛顿出席国会听证会时阐述了他对中国崛起的看法。中新社记者 张蔚然 摄" />
基辛格当地时间2015年1月29日在华盛顿出席国会听证会时阐述了他对中国崛起的看法。中新社记者 张蔚然 摄
不论是哪种棋,博弈是其基本运行逻辑,这一点与国际政治不谋而合。对于“和平与稳定”的追求,贯穿了基辛格的整个政治生涯。而追根溯源,这样的理念似乎也源于他特别的成长历程。
在基辛格的棋盘之上,中美之间的对弈一直是最重要的主题。“最初的模糊变得清晰时,巨大的谜团又显露出新的复杂因素。中美关系一向如此。”在《论中国》出版十周年序中,基辛格如此描述这段错综复杂的关系。
在“秘密访华”后的数十年里,基辛格曾100多次来到中国,身体力行推动中美之间实行积极的外交政策。每逢中美关系的重要纪念日,几乎都能看到基辛格的身影出现,即使步入高龄,他依然坚持长途飞行来华。
2008年,作为国际奥委会荣誉委员,基辛格带着孙子孙女一起来中国观看北京奥运会。参与开幕式后,他称赞这场开幕式“是有史以来最精彩的,真是太完美了。”
中新社记者 任晨鸣 摄" src="//i2.chinanews.com.cn/simg/cmshd/2023/11/30/07fac962027b4ecea4c24afab8b48a5f.jpg" alt="2008年8月9日下午,前来参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基辛格,在家人陪伴下到场观看女篮比赛。中新社记者 任晨鸣 摄" />
2008年8月9日下午,前来参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基辛格,在家人陪伴下到场观看女篮比赛。中新社记者 任晨鸣 摄
在北京期间,画家李延声为基辛格创作了一幅水墨画像。彼时已经85岁的基辛格满头银发,体态不似年轻时轻盈,但在标志性的黑框眼镜后面,他的一双眼睛依旧有神。
李延声回忆,基辛格翻阅了自己的作品画册后,最喜欢的一幅画叫做《犟》。这幅水墨画呈现的是放牛娃双手抓住两只牛角和牛角力,一人一牛互不相让,“都有一股犟劲”。
基辛格长期活跃于外交活动一线,使得很多人忽略了一个事实——他在就任美国国务卿4年后,便已经退出政界。当然,他并未退出国际政治舞台。
“我是世界级人物。我不能像一般教授那样过日子。”基辛格曾如此对哈佛大学亨利·罗索夫斯基院长说。
中新社记者 侯宇 摄" src="//i2.chinanews.com.cn/simg/cmshd/2023/11/30/0a91096a89344504bce3b23321b6de19.jpg" alt="2019年创新经济论坛在北京举行,在“特别会议—对话:基辛格博士”环节,基辛格出席并发言。中新社记者 侯宇 摄" />
2019年创新经济论坛在北京举行,在“特别会议—对话:基辛格博士”环节,基辛格出席并发言。中新社记者 侯宇 摄
10年前,基辛格参加一档脱口秀节目时,与主持人谈笑风生:“我的孙子能在国际象棋上打败我了,所以我已经不和他下棋了。”不知这是否是玩笑,但可以确定的是,在最近几年,已过95岁高龄的基辛格还在研究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可能产生的影响。
基辛格的脚步,一直未停。
朋友,无远近、不会忘
100岁这一年,他的脚步再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
从1971年至今,基辛格访华已超百次,持续推动美中关系发展与交流。他不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位访华的美国特使,也是访问中国次数最多的美国政界人士。
“中国是我交往最久、最为深入的国家,中国已经成为我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中国朋友对我而言,意义非凡。”他曾如此说道。
1971年7月,他作为美国特使来到中国;2023年7月,来访时他特意强调,自己是作为中国的朋友而来。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马修·米勒在答记者问时表示,对于基辛格以“普通公民”身份访华,美方事先知情。
马修表示,他认为基辛格“是自己想去”中国的,“而不是代表美国政府”。他还说,美国国务院并不知道基辛格任何谈话计划。
中新社记者 王帆 摄" src="//i2.chinanews.com.cn/simg/cmshd/2023/11/30/4252d3a4eca64e50be3e2f0435c1962b.jpg" alt="当地时间2023年1月18日晚,美国中国总商会(CGCC)在纽约举行2023年中国农历新年晚宴。图为亨利·基辛格以视频方式致辞。中新社记者 王帆 摄" />
当地时间2023年1月18日晚,美国中国总商会(CGCC)在纽约举行2023年中国农历新年晚宴。图为亨利·基辛格以视频方式致辞。中新社记者 王帆 摄
2005年5月,他访华时提出想参观一个参加过朝鲜战争的连队,有人向他推荐了“杨根思连”。在连队听完介绍后,基辛格沉思良久,写下了留言:“愿中美两国永远不兵戎相见”。
“倘若美国和中国能够同心协力建设世界,而不是震撼世界,那将是何等大的成就啊!”这是他在《论中国》里的最后一句话。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中国人重情讲义,我们不会忘记老朋友。”
1.《基辛格传》沃尔特·艾萨克森著
2.《论中国》亨利·基辛格著
3.《百岁生日、访华百次......习主席与基辛格的午宴有哪些特殊布置?》央视新闻
4.《我参与接待基辛格秘密访华》中国新闻网
5.《百年瞬间丨基辛格秘密访华》共产党员网